
來自美國的宣教醫師薄柔纜,於1953年與他妻子來到花蓮,隨即加入門諾會的山地巡迴醫療隊,主動接近因受阻於山脈溪流而無法就醫的部落,為原住民提供醫療服務。他也創辦花蓮門諾醫院,幫助東部更多的民眾提供醫療服務。他是專門外科醫師,每天工作量龐大,從醫卻是謹慎認真,很少休息,他的行政頭腦也是很好,把醫院各部門系統建立的很完整,他在醫院服務40年,堅持為主服務, 對於貧窮人不收費用,也將這個理念傳遞給醫護人員,他退休後回美國,仍然常常為醫院募款,他一生為台灣奉獻給東部民眾,這個精神也讓醫院繼續傳承,不以營利為目的,作很多社會服務與關懷工作。
歡迎收看
<劉三講古>台灣生命力
不講早期到花蓮很遠
就算現在到花蓮還是很遠
大家都設法想解決這個問題
看能不能快點到
這麼美麗的地方
但是你要想想看
如果在很早以前
交通不便利
再加上很多原住民
都住在花蓮的山上
全身都是病
因為很少出來看醫生
沒時間也沒有這個觀念
急性病和慢性病
很多問題
誰要去為他們解決呢
今天介紹的這位
他就是在那裡
為他們蓋了一間醫院
請看
咳一下 來
我看看
薄醫生
我聽說你生病了
是 我檢查出好像有肝炎
怎麼可能
你自己是醫生
怎麼會生病呢
醫生也是人
當然會生病
但是你是一個很有愛心的人
就像菩薩一樣
怎麼會生病呢
我們這些鄉親都不相信
我不是菩薩
我是上帝的僕人
派來花蓮為你們服務
但是我本身不是鐵打的
所以也會生病
到底什麼原因讓你生病呢
應該是太累了吧
是啦...
你為了我們鄉親
非常辛苦地工作
我們又不懂醫學
我們也沒辦法幫你
不然這樣好了
你的肝在哪裡
我幫你檢查一下
說不定我會修理
你說傻話
肝在腹內是看不到的
你以為是修理腳踏車
醫生 不好意思
他是開腳踏車店的
沒讀書
你們就是這麼可愛
上帝才派我來
看別人的故事
想自己的人生
我們從很多人的故事裡
都得到啟示
就像薄醫師
自己一直替患者看病
看到自己都生病了
都沒有埋怨
這實在很厲害
薄醫師 你說一下
是
人本來就會生病
所以才需要醫生
所以我也是人
我也需要醫生
我不但需要肉體的醫生
我也需要心靈的醫生
就是上帝
所以我很樂意為人服務
就算自己生病也不要緊
因為上帝會看顧我
你知道嗎 觀眾朋友
薄醫師一做
在花蓮就做了四十年
做到退休
聽說本來在美國是外科醫生
是很好賺的
薄醫師 你怎麼做這麼久呢
這當然是因為上帝的愛
讓我看到花蓮有這麼多患者
他們需要開刀
這是我的專業
雖然在美國賺很多錢
但是當醫生就是要救人
何況花蓮的鄉親這麼可愛
我也做得很高興
他真的做得很高興
因為他做到年老退休回美國了
已經退休了
還回來台灣探親
回來台灣看老朋友
所以這真的是愛這塊土地
下面我們就趕緊來看他的故事
民國九十年
花蓮門諾醫院需要經費
蓋醫學大樓
這支廣告
就是他們向各界募款的呼求
以基督信仰為服務精神的
門諾醫院
在東部還沒有任何醫療資源時
就開始服務那裡的原住民
在民國三十七年
國際救濟組織門諾會
差派外國宣教士與醫師
來到花蓮的後山
他們開著一輛卡車
到後山各個原住民部落做醫療
這個醫療團就叫做
門諾巡迴醫療隊
幾年後來自美國的外科醫師
薄柔纜
加入醫療隊當隊長
當年在花蓮的門諾醫院
就是他所創辦的
薄醫師的父親是宣教醫師
在民國初年的時候
他的父母來到中國宣教
薄醫師就出生在中國的河北
後來因為戰爭的關係
他的父母在他十五歲時
送他回到美國
他在美國讀大學的時候
受到上帝的感動
要回到中國人的地方宣教
那時他就決心
要在大學畢業後去讀醫學院
要和他父親一樣
當一位宣教醫師
1952年美國的一個叫做
門諾會中央委員會
那是一個全世界救濟的機構
那時發一個公告文說
台灣花蓮需要一位醫生
特別是要會說中文的醫生
薄醫師說 上帝選召我
我要去花蓮
民國四十二年
他們夫婦受到門諾會的差派
來到花蓮加入門諾醫療團
那時交通非常不方便
薄醫師跟醫護人員翻山越嶺
帶著醫療設備
進入後山的部落
為全村的原住民看病
那些村裡沒電 沒有自來水
那裡當然沒有醫療設備
都沒有
初期在鹽寮做醫療的時候
怎麼也看不完
一直看看不完
後來看說 這不是來看過嗎
原來就是那些村民說
來就說 我頭痛
拿頭痛藥走
後來又說肚子痛
拿肚子痛藥走
後來又說腹瀉
拿腹瀉藥走
有的人輪三次 輪四次
覺得很高興可以幫他們
在他們的情形
我們不但給他們看病
也有教他們生活要怎麼改良
我們也有牧師
晚上他也給他們傳道
靠著上帝給他們的信心
薄醫師跟醫療團
在很艱難的環境當中
幫助山地的原住民
兩年之後
薄醫師決心要建立一間醫院
他向政府要求一塊土地
透過門諾會經費的支持
將一塊在花蓮市區的
舊工廠土地改建
醫院在民國四十四年正式成立
也是台灣東部的第一間醫院
後來那時都是在看原住民
看一次一塊錢
手術也是一塊錢
一個大的困難是語言
因為原住民
特別是比較老一點的
他們沒有機會學日語
需要一個人翻譯
從他們的話翻譯到日文
另外一個人翻譯日文到英文
所以我聽得懂
那個很麻煩
在醫院剛開始的時候
薄醫師夫婦就一起投入
醫院的工作
會講台語的薄太太
就是薄醫師需要翻譯時
最好的幫手
因為她先生是在中國長大
所以她的先生學的是國語
但是為了幫助先生
她在台灣
所以薄師母就學台語
所以他們的溝通是沒有問題
早期的醫院裡面的財務的計算
都是薄師母在做
訓練我們的護士
訓練什麼
薄師母在幫忙
因為她會台語
因為那時候的
比如說我們這個醫院
可以說外科醫生
就只有他一個人
所以他必須處理所有各種
可能需要手術的
各種病患跟疾病
所以他必須什麼都會
可以說他的學識非常地淵博
然後各方面的知識都有
然後他除了看病人
他還要管理行政
然後回家還要
研究進一方面的醫學新知
所以他是
這個工作是非常非常地忙碌
薄醫師在醫院的工作
雖然很忙碌
但是他堅持要認真醫治
每一位患者
並關心他們的需要
這種精神
對於與他一起工作的醫護人員
有很大的影響
我最感動他就講說他的辛苦
真的是誰也找不到
有這樣的醫生
因為他有的時候上刀整天
開胸腔整天
他不吃飯
有的時候到三四點才想到說
薄醫生都沒有吃飯
是不是要給他準備個牛奶
給他準備來的時候
他不下來
他就把口罩
也沒有走出去
就在這樣邊上那邊
口罩打開就這樣
吸管就直接就給它放到嘴巴
給它吸一吸這樣子而已
很佩服他就是說
他的膀胱實在夠好的
沒有小便過
我們大家都準備好
還沒有下刀之前
他一定會帶領我們所有的團隊
就是那一台刀裡面的團隊
一定先跟上帝祈求
求上帝就是說
給他智慧
給他好的技術
來幫助病人
我曾經有聽過病人親自告訴我
那個薄醫生如果來看我
給我摸一下
你好嗎
他通常會說 你好嗎
他說 我的病已經好一半了
所以 真的
從他的所作所為
可以真的看到上帝的愛
薄醫師他最有名的一句話
就是他對這些在美國的醫生
這些華人的醫生說一句話
他說
看起來美國很近 花蓮卻很遠
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就是說你們常常想出國
但是你們自己的故鄉
花蓮有這麼遠嗎
遠到你們都無法回去
美國明明很遠
但是看起來又好像很近
因為他這麼講
其實真的影響了醫師
就回國服務
所以他這種這麼愛我們華人
這種情懷 情操從哪裡來呢
從他父親來的
因為他的父親也是宣教士
因為歷史的背景
他父親就是
以前在中國大陸宣教
並且很巧的
他的父親本身也是一位醫生
所以就是這種背景
所以他受到他父親的影響
他就看到醫療宣教的重要
也因為這個背景
看到他父親一輩子在中國大陸
所以他本身
當然對華人的感情也很深
所以後來他回到美國
雖然在美國學醫
收入可以很高
但是他一心一意
他就是要學習他的父親
想用醫學 用醫療
真真正正來服務人群
不是為了賺錢
那種目的完全不同
所以因為這點
後來看到台灣的需要
上帝很奇妙地
就帶領他來到台灣
所以其實他對整個台灣
醫療的貢獻
其實也非常大
開一個醫院
有的時候有困難
醫生不夠 病人太多
護士不夠 錢不夠
這個都變成困難
我常常為各種的問題禱告
有的如果薄醫生說 要開刀
薄醫生說 要輸血
病人說 我沒有辦法
沒有關係 你先住院
你先住院
我們會幫助你
那個時候醫院財務不是很好
但是醫院的錢滿大部分的
是放在幫助病人
救濟病人的部分
病人越來越多
病床與設備不夠使用
醫院的開銷也越來越大
薄醫師已經無法負擔
所以在那時
他努力找尋國外的資源
透過美國門諾會
跟教會經費的支持
醫院可以增加設備
也蓋新的醫療大樓
一個醫生又懂得
很清楚行政管理 組織能力的
我看他是很少數的一個
做事情就是非常有紀律
非常有組織能力
所以我從他身上學得很多
他每次要
就是有一點不順的時候
他就會用很低聲的聲音就這樣
提醒我們
就說哪裡不對
需要改進的地方
他就是一面教我們
我覺得要碰到這樣的醫生
現在的醫生
沒有看到這種精神
一個十八歲的女孩自殺
薄醫師去看她的時候
父母和這些家屬說
讓她死好了...
反正她要自殺
你為什麼要看她
薄醫師他都安靜
問這位十七八歲的女孩說
妳想不想活
那位女孩流眼淚說 要
所以有一次
薄醫師去看這位女孩時
她的父母來看到薄醫師就跪下
被人誤解 被人誤會
薄醫師他也是這樣去愛
這樣地照顧
我覺得
不但是他們肉體方面的病
也有心理的病
所以我覺得
給他們傳福音是很重要的
他們來是為了要看病
所以我們需要幫助他們
肉體方面的
可是這個給我們一個機會
給他們傳福音
「為主服務」
是薄醫師堅持照顧病人的理念
他認為醫院
不只是提供患者身體的照顧
還有心靈的陪伴
他安排牧師跟社工
每天去探訪病人
幫助他們的需要
四十年來
薄醫師為無數的病人醫病
努力為醫院建立制度
經營管理
讓醫院能更加現代化
他的努力對台灣東部醫療
帶來很大的貢獻
六十八歲時他從醫院退休
跟他的太太回去美國
但是很少人知道
薄醫師夫婦在台灣的生活
是很節儉的
並沒有任何的財產
他們領的薪水
是美國那邊的教會奉獻
然後給他們的薪水
所以那薪水其實是很少的
當時薄醫師
他是一個胸腔外科
那不得了的
但是他就是領非常微薄的薪水
有一次我就問他
有什麼東西可以留下來
值得紀念的
他就告訴我說
Carol 妳知道
我來台灣的時候是兩個皮箱
跟我的太太
我回去的時候
也是一樣兩個皮箱
沒有多
如果一個人用了四十年
他的生活做每一個事情
我想他沒有辦法一下子
把它斷掉
我還是常常想到醫院
現任門諾醫院的總執行長
黃勝雄醫師
以前曾是門諾醫院的志工
他住在醫院宿舍時
曾經受到薄醫師夫婦的照顧
對他們奉獻的精神很欽佩
之後他去美國發展
在腦神經外科界
得到很好的名聲
薄醫師退休之後
他們曾經在美國
一個聚會當中相遇
大概1989年
有一個叫做台美基金會
在洛杉磯
給他一個表揚
薄院長就講
用國語
他說
看到今天有很多的
從台灣來的醫生
好像你們到美國比較近
到花蓮很遠的樣子
沒有一個人要去花蓮當醫生
那個時候我心裡是很難過
因為前一年
他問我要不要到花蓮來
我說 我沒有這個打算
他正在講的時候
好像是針對我在講這一件事情
所以回去的飛機上
好像一種感覺就是
眼淚往肚子裡面吞
到家裡我就跟太太講說
我們應該有所準備
1993年黃勝雄醫師
從美國回到花蓮
接下花蓮門諾醫院院長的工作
受到薄醫師的影響
他放棄在美國的高薪
回到自己的故鄉
受到國外宣教士跟薄醫師
犧牲奉獻的影響
門諾醫院現在由在地的醫師
繼續延續醫療的服務
我們這個醫院
從頭開始到現在
到未來一樣
不是為營利
而是為服務
那麼那個服務要真誠的服務
而不是為了要賺錢的服務
所以這個核心價值一直還在
我們的所有的員工都還在
他把照顧弱勢團體的那個精神
一直傳留下來
醫院大了
可是還是很重要
要有很好的這個關係
不但職員跟職員
職員跟病人
傳福音不但是我們說的話
也是我們的態度
也是我們做的事情
我們怎麼做
對不信主的人都有關係
他們看我們基督徒
用愛心服務
作一個醫師的好榜樣
是薄醫師工作時的指導原則
薄醫師夫婦
從年輕就來到花蓮
服務東部的民眾四十年
靠著上帝的愛
他們一輩子奉獻給台灣
薄醫師愛病人
照顧弱勢居民的精神
也會繼續由後人傳承下去
節目一開始我們就講
花蓮很遠
但是有比美國還遠嗎
有比外國還遠嗎
所以我們常常都會想到
我們願意去服務外國人
但是很少人願意去服務花蓮人
所以上帝派這位宣教士
來花蓮並設立這間醫院
他也常常用這種觀念提醒
盼望我們本土醫師
不要忘了花蓮
以及很多很多山區
還有台灣很多很多偏僻的地方
其實這就是聖經的精神
說 我們不要忘了鄰舍
也不要忘了我們身邊
那個最微小被忽略的人
所以他所設立的門諾醫院
到現在仍然
一直在做社區關懷的工作
仍然是花蓮很重要的一間醫院
我想這就是台灣的精神
所以下一集請繼續收看
<台灣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