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嘉義金桔農莊創辦人是蔡海漂先生,歷經三代經營,在民國二十五年蔡海漂先生在朋友家中偶然發現金桔株,好奇試製金桔加工,更肯定金桔利用價值甚高。自民國四十九年設廠,但是當年環境不發達,推銷更是困難,所以工廠就無法經營下去,後來他自己在家裡栽培生產,雖然常常因為資本欠缺而失敗,但是他仍然不放棄,堅持自己奮鬥的理念,後來終於製作出一系列金桔產品, 並取得經濟部中央標準局「四健牌」商標專用權。第一代阿公是一位基督徒,他本著愛上帝愛土地的心志,將愛國心與農業精神傳給下一代,第二代蔡得益接續阿公的理想,接續金桔事業,他努力將工廠擴大經營,並且創辦門市部,在地方上打造金桔成為地方特產。他熱心參與社區公益,也創辦互助社,幫助弱勢農民,他現在雖退休,仍然奉獻時間幫助老人與互助社的管理,退而不休令人感佩。第三代蔡錫安年輕時就跟太太廖俐佳接管金桔事業,將金桔打造成人人都喜愛的口位,用現代化方式經營,在嘉義建立名聲。他們夫妻也秉持父親與阿公的心志,除了努力經營農業,也投身公益,在社區服務老人、支持地方上的各種活動,蔡家三代認真作農,疼惜鄉土的家族精神也留給下一代最好的模範。
歡迎收看
<劉三講古>台灣生命力
農業是台灣之本
我們的經濟是靠農業慢慢起飛
結果去到科技轉一圈
又回到農業了
現在台灣農業的技術
非常非常的好
今天來介紹
在嘉義民雄有一間農莊
很厲害
三代改良一種東西
這種東西過去沒有人要吃
更不要說要送人
結果經過農業技術改良之後
現在已經變成嘉義的鄉親
變成民雄的鄉親
也變成台灣很多鄉親
大家都很喜歡送禮的一個禮品
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請看
來... 準備好...
俗語說
天要養人 天然的最好
我們今天要來拍這支廣告
就是要鼓勵大家
吃天然的食品
請大家來介紹你們的農產品
來 準備好了嗎
好了...
來 開始
各位
現代人若吃太多肉
全身都是病
多吃青菜比較好
來 今天介紹我們的農莊
各種青菜都有
歡迎大家來試吃看看
我吃吃看...
好吃...
各位 大家都知道吃水果最好
我的農莊有很多水果
我們有蘋果 西瓜 香蕉
芭樂 鳳梨 蓮霧
大家來試吃看看
我也吃看看
好吃...
各位 青菜水果都沒什麼希奇
今天我要介紹這一味
你們絕對沒吃過
營養又健康
歡迎你們來試吃看看
我吃看看...
怎麼這麼苦 我中毒了
怎麼這麼酸 我活不久了
卡...
請問一下 蔡先生
你是介紹大家吃什麼東西
這個喔
這是金桔
你看 金金黃黃的很漂亮
小小一粒很可愛
一年四季都有開花
你看 很漂亮吧
這不是漂不漂亮的問題
問題是很難吃 沒有人要吃
這是因為大家都不習慣
沒關係 我來研究
我來改良這個口味
一定讓大家接受
甚至還可以當禮物送人
笑話
這種東西送人誰要啊
對啊...
醜又苦又難吃
誰敢收
大家請相信我
這種東西將來會很出名
好啦... 我們大家就等著看
看你變什麼魔術
可以改良這個東西
你若出名
我再叫電視台來拍
各位鄉親
我不會讓你們失望
看別人的故事 想自己的人生
蔡阿公... 我問你
這一小粒的金桔
尤其吃這個很酸很苦
吃這個皮
你在研究什麼
還研究三代
你有所不知
像我們這個金桔
金黃金黃的
看了心情就很好
這個我們台灣人一定會接受
所以我一定要改良它
讓它變成可以送禮
雖然中間失敗很多次
但是我一定要成功
我若成功之後
我們整個台灣送禮
都送這種金黃金黃的東西
就是很有希望 不是嗎
有道理
送禮送這個 很好看不是嗎
但是這個過程非常辛苦
到底發生什麼事情
我們一起來看
看到圓圓的金桔餅
就讓人想到過年過節
常常吃的桔餅
金桔餅是金桔做的
也叫做四季桔
因為一年四季都會開花結果
金黃色的金桔
一般人都當作是一個好兆頭
它的模樣看起來很美
香味也很特殊
但是它的味道吃起來
是微酸中帶苦
以前沒有人會拿來吃
更不會去種來賣
但是在嘉義民雄
只要看到金桔的產品
就知道是蔡家的
他們將這個口味特殊
又有營養價值的金桔
加工生產
成功成為地方上的特產
蔡家的阿公蔡海漂
就是有這種特殊的眼光
他在民國二十五年時
在朋友家的門口
看到一棵好漂亮的金桔
他拿回來試種看看
他在四十四年時
他當農會四健會的指導員
他也輔導我們這些農民去栽培
在這中間他有去日本
他發現日本各地
都有一個地方的名產
所以他心裡一直想說
要將金桔 當作是民雄的特產
蔡海漂吃過金桔之後
覺得它的味道很苦
不適合直接食用
需要加工處理
當時他得到農會的支持
找了好幾位農民
來投資設立加工廠
但是因為當年環境困苦
推廣這種加工很困難
所以工廠就無法繼續經營下去
後來他自己在家裡栽培生產
雖然常常因為本錢欠缺而失敗
但是他仍然不放棄
堅持要自己奮鬥
希望能在地方上打出名聲
有一句話就是
吃得苦中苦 方為人上人
這是我一生中
對我來說
是一個很好的名言
我們以前壓金桔時彎著腰
他就會拍我們的肩膀說
坐挺一點
妳坐這樣會駝背
不可以彎太下去
他做人也很好
很有威嚴
大家都會怕
蔡海漂管理工廠很嚴格
但是老員工總是記得
他很認真的態度
這條金桔歌
是員工傳唱三代的歌曲
在歌詞中可以看到
他對金桔的感情跟期望
經過十年
他利用金桔的特色
開發出特別又健康的產品
堅持一個理念
一步一腳印
遵照阿公給我們的訓示
就是
創造地方名產
來繁榮地方
從小就是基督徒的蔡海漂
他用基督的信仰
作為家庭教育的基礎
來教育他的兒子蔡得益
在蔡海漂退休的時候
將金桔的事業
交給蔡得益繼續經營
延續蔡海漂在基督信仰裡
所期盼的信心跟愛心
也對這塊土地跟國家
盡一份心力
我的父母比較重視孝道
要孝順
所以他說的話你就要照做
接下家族事業之後
蔡得益跟妻子每天一起打拚
做加工與送貨
雖然很辛苦
但是為了堅持父親的信念
他一定要將金桔的事業
打拚成功
像早上工作
下午騎腳踏車送貨去給人家
以前一個板子的機器
壓下去放在桶子裡
再倒在篩子上壓出湯
再把湯做成汁
因為工人很早就來工作
那時候肚子餓
我婆婆他們都會蒸鰻頭
煮麵或什麼給他們吃
那天剛好在蒸饅頭
她準備要蒸
做好擺在那裡準備蒸的時候
他一來就全部撥掉
他說 不認真做桔餅
妳做這些有的沒的
就全部撥掉
要拿去寄賣 人家也不要
就算會擺也擺在...
生意人都是這樣
比較有銷路的放在前面
擺兩天沒人買就退到後面去
在很困苦的環境當中
要經營加工廠
是很辛苦的事情
但是蔡得益夫妻倆堅持打拚
他們漸漸在市場上
打開金桔產品的名聲
他追隨父親的理想
讓金桔這個產品
變成地方上最出名的特產
出社會工作的時候
我就知道他(蔡得益)在那裡開這個
一個門市的一個部分
所以說可以帶動
金桔的一個好處
甚至還能把民雄的商機
帶動起來
蔡家這個家族
他們剛好是一個
基督教背景的一個家族
所以從第一代的阿公
開始要做這個事業的時候
他就有一個心
他說 我們是基督徒
我們基督徒有一個心
做任何事情
不是只想到我們自己
不是只想要賺錢
我們做任何事情
我們要有一個理想
所以他從第一代開始
他就常常在想
我要怎麼付出
不是只想著我要怎麼賺錢
如果沒有這種精神
這麼傻
我為了要開發 要改良
要怎麼研發
其實要花很多錢
如果沒有一個理想
光為了賺錢
還沒賺到就不知花多少錢了
這很冒險
所以這完全不是為了錢
在想事情
是因為他的信仰背景
他的信仰背景
使得他覺得他對這個社區
他對這個社會有一種責任
所以一方面是做事業
一方面他也很希望這個事業
可以影響到社會 影響到社區
結果到第二代
到他兒子的時候 很特別
他怎麼樣呢
他繼續傳承他父親的精神
他做一個很有意義的事情
他將這種精神繼續傳下來之後
他想到一個方式
就是叫做社區的互助社
你若是南部的朋友就知道
早期的時候
互助社幫助很多朋友
當時經濟不好
經濟不好 標會常常被倒會
但是互助社不同
互助社不是標會
互助社是一個正式的組織
所以幫助很多很多
這些有困難的人
這種精神到第三代之後
繼續接下去
所以到第三代的時候
他說 我們現在在做的
現在社區最需要
現在社會很需要我們的關懷
所以到第三代的時候
他就說
過去兩代已經做的
我們可以繼續
所以這個互助社都還存在
都還存在
但是他說
我要怎麼做更現代化
更符合現在的需要
就是社區
服務社區
所以整個社區
因為他們
得到一個很大的影響
我們一起來看
蔡得益從小就在教會中長大
也擔任教會長老
他繼承家業之後
看到很多農民的生活很困苦
他跟幾位教會的長老和執事
拿錢出來借人
開辦了互助社
農民也得到幫助
他們的工作漸漸發展到社區
後來在民雄
建立了儲蓄的互助社
從當時開始一直到現在
已經好幾年了
互助社成為社區民眾
一個很重要的需要
他(蔡得益)是大家都很稱讚的
大家稱讚
對
因為他脾氣很好
做任何工作都很認真
所以創辦互助社以來
他一直都是當社長
一直做到協會
八十二年的時候說
社長只能連任一次
他才有那個時間卸下來說
不當社長
然後他也是沒有離開
大家都...
他都對互助社非常關心
從互助社退休之後的蔡得益
看到收入較差的社員家庭
就把他存在互助社的錢
全部都奉獻出來
當作學生的獎學金
雖然他已經退休了
但是他很疼愛鄰居
也常常當志工來服務社區
他(蔡得益)可以說一輩子都在服務
不是老了才做社區的服務
他從年輕就開始服務
他有時候
很有趣的就是
工作放下說 今天要去教會
要做什麼事
他工作放下沒關係
他就是要去做
互助社要開會 要做什麼
他就趕快把工作放下
他就是要去做那裡的工作
他不會為了賺錢
就把服務放下不管
蔡得益掛念他父親的訓示
不只是為地方做產業
也要有一顆感恩的心
愛這塊土地來回饋社區
為了讓居民的心團結
他特別為社區寫一首歌
三興社區 美麗地
有山有溪 地理好
景觀豐富 資源很多
鄰里公園 大學城
蔡得益退休之後
由他的兒子蔡錫安
接手金桔的事業
廖俐佳是蔡錫安的好太太
也是幫他的最好助手
她也是嫁進來之後
從最基層開始學起
年輕的時候我可以說很軟弱
臉白白的 個子嬌小
要種十甲的田
真的讓我想起來也很頭痛
但是我爸爸他有一個訓練
教育孩子一個很好的決策就是
他每次都...
早上做一小時就讓我休息
再來做一個半小時讓我休息
兩個小時讓我休息這樣
慢慢磨練 慢慢教我
所以我才能承擔一切
譬如說要決定
金桔一公斤多少錢
他(蔡海漂)是一進貨
他就從下面捧起來
看你有沒有偷工減料
這樣捧起來之後
決定你這一斤要算多少錢
所以從阿公那裡就有這種堅持
再來從我公公那邊
學到他們對品質
他們也覺得要顧好
才能做出好品質的金桔
所以在他們身上
我學到一步一腳印
很踏實的一個農業精神
第一代阿公叫什麼名字
蔡漂海
他說什麼 再講一次
蔡漂海
蔡漂海對不對
蔡海漂
跟遊客介紹三代作農的歷史
參觀金桔五十年來的製作過程
蔡家在民雄建立一間觀光農莊
提供遊客可以休閒
以及學習農作的一個地方
讓從台灣各地來的人
看到他們家族信仰的精神
與農人的生命力
因為我本身是基督徒
所以那時要開始建四季亭時
我們就透過
教會的弟兄姊妹禱告
我們希望說這裡能夠成為
眾人來這裡做禮拜的一個地方
我是以教會信仰為出發點
來經營這個農莊
我也希望說
在做這個休閒的時候
來到我們這裡的客人
不是只有在這裡消費而已
我希望藉由我們這個點
延伸到整個社區
可以帶動他們的二次消費
可以帶來整個社區經濟的
提升繁榮
我到了民雄
可能就會消費民雄的肉包
可能會到中正大學觀光
可能到民雄金桔
我覺得這個周邊的產業的帶動
一定是非常有效益
所以現在很多的縣市政府
也都積極的在推動這樣的一個
縣市內比較具有特色的
觀光廠的一個發展
我覺得這樣的效益
應該是大家都看得到的
蔡錫安在基督教的家庭中長大
受到他父親信仰的影響
跟疼愛鄰居的熱心
他也參與在社區的活動當中
當義工
他太太也一起投入
家族的服務
在他們的農莊裡面
成立社區關懷活動中心
投入社區之後
就變成說
跟社區的互動很好
甚至我開放我的場地
讓社區來這裡辦活動
就變成
就好像跟社區有連結
老人也不會開車
有很多障礙困難
我們就組織這些老人
來做一個教育
他(蔡得益)在這裡也帶這些老人
帶得很開心
這些老人來這裡
他也覺得有一個地方可以去
可以活動
他們也覺得很好
很幸福的感覺
蔡家對社區有很深的感情
他們開放場所
舉辦各種活動
多年來農莊已經成為
將社區上的人凝聚起來的地方
他們不只對社區營造的配合
跟犧牲奉獻
包括我們有一些團體活動
他們也常常
提供經費費用 去主辦
帶動我們地方的運動休閒
都很用心
我覺得一個企業
一定要跟社區結合
帶動這個社區
這樣對我阿公 對我父親
他們所交給我的
創造地方的名產
才會有實至名歸
蔡錫安夫婦從年輕時
就投入家族的農業
他們倚靠上帝
遵循阿公跟父親的精神
來做金桔
將這個產品創新經營
在地方上發揚
讓更多台灣人
認識這個農產品
蔡家三代認真作農
疼惜鄉土的家族精神
也留給下一代最好的模範
台灣的精神
就是不認輸 不放棄 打拚
就是這樣
所以我們今天介紹的
我們看到說原本這個產品
大家都嫌它不好
但是第一代的蔡阿公說
怎麼會不好
我覺得這明明就是好的東西
上帝創造的 天然的好東西
我一定要研發它
所以你知道嗎
他在他的農莊裡面
他有一句很重要的話
叫做自尊 自信 不要放棄
所以這句話
農莊的人大家都知道
那是他們的一個精神就對了
所以這種精神
讓他們可以研發這個產品
這就是一個台灣的精神
台灣的精神
另外一個就是農業的精神
農業的精神
我告訴你
這個家族好厲害
他們在關懷社區
不是只有蔡阿公而已
後來連他們家的媳婦也下去做
還有第二代 第三代
都在關懷這個社區
所以他們又有第二句話
他們說 台灣農業的精神
就是農村的文化是建設社區
所以這種精神
使他們現在
在社區關懷老人
辦很多活動
做很多很多這些有意義的事情
所以親愛的朋友
就是這種的
三代一直傳承下來
將來要再繼續代代相傳
這才是真正的台灣生命力
下一集請繼續收看
<台灣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