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人在信仰生活中有時會面臨低潮的時候。所以,當我們身邊有弟兄姊妹正面臨這樣的困境時,我們都應該學習去陪伴並且擔代他人的軟弱,使彼此依然能堅固在上帝的真理中,活出美好的見證。
各位觀眾朋友大家平安
歡迎收看<福氣人生>
我是北榮教會的潘恩盛牧師
很高興跟大家透過上帝的話語
互相一起勉勵
互相一起學習
一同來讀一段經文
記載在羅馬書第十五章
第1節到第7節
在這裡記載這麼說
在聖經裡很重要
一直讓我們每個人
能夠在團體裡得到學習
從舊約開始
他們就在他們的民族裡
過他們的宗教信仰生活
來到新約
上帝也賜福給我們每個人
能夠透過教會團體來祝福我們
這個團體學習對每個人來說
都是很重要
小時候很喜歡扮家家酒
事實上除了女生之外
男生也會扮家家酒
小時候也很喜歡跟兒時玩伴
在一起玩
當時因為住在那個村莊
有很多基督徒
所以我們的兒時玩伴
除了同學之外
也有很多是教會的主日學學生
當然大家一起玩的時候
有時大家一起歡笑
很高興
因為很有趣
然而有時也會吵架
會打架
為了一些不同的看法
或是為了一些
為了自己的益處
所以有時仍然會爭吵 打架
事實上在每個人相處
扮家家酒或是遊戲的過程裡
我們慢慢看到別人的個性
我們也開始看到別人
特別的脾氣
每個人都不一樣
我們也會發現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能力
有的孩子在這方面的反應較慢
然而有的在另一方面
他會比較好
所以慢慢在彼此的瞭解裡
進一步就開始思想
如何互相對待
當他比較軟弱時
我們來幫忙他
當我們在這方面比較不好時
我們也看見別人來幫我們
所以在遊戲中
事實上是互相一起學習
也互相一起刺激
互相一起鼓勵
當然在遊戲中
不只是玩
在這個遊戲的過程裡
除了在人與人的關係
有一點學習之外
事實上另外一部分
在玩具中也學到一些技巧
所以我們若綜合起來觀察
一起玩
後來一起發現人的人性
看見人的軟弱和人的優點
也在這個團體裡知道
學習如何互相對待
之後在我們的生命裡
慢慢在這當中成長
包括技巧
包括人際關係
我們的社會一直在變遷
我們今日的長輩
常常喜歡照顧我們的孩子
也希望能保護我們孩子的安全
能夠保全我們的孩子在各方面
他的學習都是很正面的
所以後來長輩通常
比較不容許孩子
出去外面跟左鄰右舍的孩子
在那裡玩
特別我們今日的社會結構
或是我們居住地點的情形
所以我們長輩常常告訴孩子
說 不要跟左鄰右舍那些孩子
在那裡鬼混
或是說不要跟
鄰居的這些孩子在一起
要小心
可能會被騙走 會被拐走
會被帶壞
所以長輩常常說
孩子在那裡玩
玩那些東西沒有用
以後對我們的學習
對我們以後的學習
都沒有正面的幫助
所以我們就看見這些孩子
慢慢地後來關在家裡
後來自己處理自己的事情
當然有的認真讀書
但是有的自己玩自己的電腦
有的是坐在家裡
書本打開在面前
然而頭腦不知道在想什麼
胡思亂想
魂遊象外
用想像來面對這個世界
有一次我的孩子回到家裡
我心想晚上很晚了
我也知道他很喜歡打電腦
有時會在電腦上玩
有一次晚上很晚了
我想人應該睡了
為什麼還有孩子在那裡講話
孩子打電腦還會講話
還會笑
有時還會緊張 還會喊叫
後來我去觀察他
就發現說原來打電動玩具
還可以結伴
結伴之後
還能互相鼓勵 互相對話
本來首先我告訴孩子
說 不要只愛打電動玩具
不過後來我用另一個角度來看
因為我們自己知道自己的孩子
有時比較納悶
有時比較封閉
不容易講話
在他打電動玩具的過程裡
還會跟對方講話
還會大聲笑
還會在那裡互動時
我就發現說
很多東西有時不只是負面的
不只是不好的
事實上有很多
是對他們有幫助的
所以後來我會告訴孩子
你這樣做很好
然而要約束自己的時間
要讓自己
在另外學習讀書的部分
也是用這種精神跟別人對話
在很多新聞裡
聽見一些家長
說 後來他的孩子
在社會上出問題後
當警察來到家裡要抓孩子時
要逮捕這些孩子時
長輩都這樣表達說
我的孩子在家裡很乖
我的孩子怎麼會這樣
不可能
然而明明這些孩子
就是在這個過程裡
他遇到一些困難
不知道如何面對社會
也不知道遇到事情時
該如何處理
所以常常會跌倒
常常會走偏差
有一對未信主的夫妻
年紀跟我差不多相似
他的孩子也已經讀高中
有一天來到教會
剛好說要來找牧師
我剛好在
與他們交談
我想說 那不是我們的會友
在那當中來瞭解他們
這對父母告訴我
說 牧師
你們教會有年輕人嗎
我說 有
有什麼事嗎
他說 我的孩子好像宅男
之前曾出去參加一些活動
然而最近都一直關在家裡
所以都不出門
父母知道他們自己
因為年紀相似
從小時候都在鄉下長大
都曾跟一些孩子相處
所以這些父母
也都很懂得為自己努力
人際關係也都沒有問題
他為了他的小兒子
他怕他的小兒子
每天都關在家裡
不出門 也不與人互動
所以怕他的孩子
以後的個性會轉變
所以他就跟牧師請求
是不是能夠來參加
教會這些青年的活動
我們當然很高興
所以他就請我們的傳道師
我們一起在那裡與他交談
歡迎他的孩子來到教會
後來牧師觀察這個孩子
來到教會
每天都笑嘻嘻
若來到禮拜日 禮拜六的聚會
就笑嘻嘻
看到牧師笑嘻嘻
在那當中覺得他很喜樂
特別教會有提供獎學金
他也能來一起申請
在這裡教會的孩子
當然在平時已經有固定的聚會
所以很容易在那當中
彼此一起學習
我自己個人在小時候
就在教會長大
後來看今天我們的孩子
也在教會成長
當然孩子在教會參與活動之後
一定是每個學生
每個團契的團員
大家都有不同的背景
有不同的喜好
所以孩子回到家時
有時也會生氣
有時也會表達他的意見
我覺得這很好
我們竟趁那個機會
與他一起交談
提供他一些意見
看他的判斷 他的想法當中
有什麼需要增添
有什麼需要修正
我想這是上帝賞賜給我們世人
一個很大的賜福
不是讓我們自己個人在生活
是在團體當中生活
特別在我們的聖經裡
保羅在加拉太書
加拉太書第六章第2節
各人的重擔要互相擔當
這樣就是互助 互相合作
然而後面那句話說
如此就完全了基督的律法
這樣意思就是說
耶穌的律法到底是什麼
耶穌基督重要的教導是什麼
我們當然知道
耶穌道成肉身來到世上
在這些罪人當中
又擔當我們的罪
後來被釘在十字架
有時我們想說
耶穌怎麼那麼傻
來到這世上
祂明明知道世人有罪
這些世人不是完全的
為何耶穌要來到這些罪人當中
我想在今日我們的社會裡
我們要參加一個團體
我們也一定會去選
選擇這個社團比較好
還是那個社團比較好
我相信沒有一個人會參加
大家都批評不好的那個社團
那個組織不好
我們卻要去參加
在過去的經驗裡
有時我們會受到長官
對我們的誤會
他說 某一件事情
為何你去做這件事
結果是誤會
不是我們
是我們的同事
是我們的同學
所以我們很不喜歡別人說
是我們不對
不是我們不對
是別人不對
所以不要把那個罪
掛在我們身上
當然我們更加不要別人說
就是你們那一掛的人
你們那一群的人
你們那一群的人都是壞人
你們那一群的人
一定會做這種壞事
我想在我們的生活裡
我們不願別人這樣批評我們
也不願加入那種團體裡面
所以我們會想盡辦法
當然要找比較好的團體
所以從兒時
我們的父母會幫我們找
比較好的學校
我們今天也會想
幫我們的孩子
找比較優質的學校
我們的想法到底是什麼
我們的想法就是說
這些孩子如果讀比較好的學校
以後他就結交比較好的朋友
以後這些人進入社會時
他們都很有成就
所以我們的孩子相對的
就有很多人脈關係
他就會有很好的朋友
後來在他的生命裡
就能夠有很好的發展
每個人當然
都要找這些比較好的同伴
找比較好的資源
找以較好的以後的益處
然而耶穌今天來到我們當中
耶穌不會選擇嗎
耶穌為什麼祂來到世上
來成全我們每個人的救贖
所以事實上我們就要回頭來想
耶穌基督的律法到底是什麼
耶穌在這裡彼此擔當
擔當我們的罪
擔當我們的惡
所以在這當中
當然我們在教會的生活裡
我們也常常說
我們要彼此擔當
然而不過在我們的
生命 生活裡
我們也會聽到很多人
在不同的教會
或是不同的反應
有時我們會覺得這個教會
好像跟我的個性
跟我的喜好 異象
比較不一樣
所以我就選擇其他的教會
我想這也是一個選擇
然而當你要作選擇時
我想我們可能不要隨便跟人說
這間教會不好
那間教會不好
可能在這個過程裡
不是不好
是每個人的做法不一樣
每個人的想法跟計畫不一樣
並不是大家都不好
然而反過來思想
我好嗎
我自己的做法
我自己的想法
我自己的判斷好嗎
若是在這裡
上帝給我們的團體
是每個人各自不同
事實上
我們的教會就是充滿了惡人
都是充滿有罪惡的人
所以當我們在教會生活時
我們可以來批評旁人說
你們都是壞人
只有我是好人
耶穌基督的律法
就是要我們在這裡
當每個人都不夠好時
我們甚至樂意彼此擔當
完全基督的律法
我想這是一個很好的學習
今天我們的經文
羅馬書第十五章第1節到第7節
讓我們看見從基督的律法
來到教會的律法
教會當中告訴我們什麼
在這裡保羅教導當時的教會
這些受呼召的人
有幾件事
第一
要擔待不堅固人的軟弱
意思就是說
在這裡人要付出代價
人要為了幫忙
一起分擔這些痛苦
特別那些信心比較不堅固的人
我們更加要跟他們一起分擔
事實上這是一門很困難的功課
過去自己個人
我也都是很認真希望
在信仰裡能夠受栽培
難免有時在教會裡
遇到看見人軟弱時
心裡很不平
心裡都會想說
你怎麼不認真努力一點
你怎麼不自己堅固一點
你怎麼任由自己軟弱
你自己為何不站穩
反而有時我們會用這種態度
面對那些軟弱的人
說 你應該為自己的軟弱負責
所以你不能這樣
你應該要堅固
然而當牧會一段時間之後
發現 奇怪
軟弱的人就是會軟弱
很需要幫助的人也是需要幫助
但是我們能否用那種態度
來面對他們
叫他們自己負責
叫他們自己堅固
不然我們不對他們負責
聖經裡面不是這樣講
聖經告訴我們
我們要擔待那些軟弱的人
確實在我們身邊的人
有人真的會軟弱
在一些事上
他們無法真的像我們那麼勇敢
或是像我們一般人能夠來面對
所以我想我們要更加有愛心
來面對他們
第二
說 不求自己的喜悅
我們各人務要叫鄰舍喜悅
使他得益處 建立德行
在團體裡
不只是我好就好了
我要幫助別人
讓他仍然可以被建造
在我們的信仰裡是這樣
事實上今天不是我們這樣而已
在企業界裡也這樣強調
說 我們要成就別人
你最大的偉大
或是你最大的成就
就是成就別人
讓別人能得到好的成就
我想這是我們過去的教育裡
很難翻新的部分
因為我們通常都會想說
要在社會存在
我們必須有競爭
我們要把別人壓制下去
讓自己能夠成就
這樣我們才能得到好的路
開闊的路來走
然而聖經反而告訴我們
說 不是這樣
我們要幫助別人
不求自己的喜悅
要幫助別人 成就別人
我想這對我們而言
是一個重新的學習
第三
在我們的信仰裡
我們一定會受到辱罵
受到辱罵 攻擊怎麼辦呢
因為有時是無辜的
有時是因為信仰的堅持
我們會受到辱罵
這在信仰裡往往會
然而在這裡說
叫我們的忍耐
因聖經所生的安慰
可以得著盼望
在這裡說要忍耐
受到辱罵要忍耐
我們過去認為
我們若受到辱罵
我們就要據理力爭
我們一定要講清楚
說 我們不是這樣
來爭取自己的權益
然而為什麼聖經告訴我們
我們要忍耐
在這裡不是忍耐
而自己受傷
在這裡事實上也有說
從聖經而來
從上帝而來的安慰
能安慰我們
所以在信仰裡
我們不只要忍受辱罵
我們在那當中也要受安慰
忍耐
有人說 今天已學到沒問題了
牧師 我現在很會忍耐了
然而另外一個困難
人有受安慰嗎
有一次去探訪時
要去安慰別人
結果對方這麼說
說 牧師
你們都無法瞭解我們的困難
你們無法安慰我們
我心裡想說 怎麼會這樣
我們不是帶著我們的安慰而已
我們是要帶著上帝的安慰
來到他那裡
然而事實上在我們身邊
有很多人是不願受安慰的
他甘願在那裡受苦
他甘願在那裡背負他的重擔
他不願受安慰
他覺得他沒有必要
他覺得他自己有辦法堅持
然而事實上在聖經裡告訴我們
上帝在我們遇到艱難時
仍然能安慰我們
當我們領受到安慰時
不是我們自己喜悅而已
是以後我們也知道
如何用聖經的話語來安慰別人
我們若懂得透過別人的安慰
我們知道如何去對待別人
第四
保羅在這裡說
在教會裡
你們要同一心志
一心一口榮耀上帝
所以這就是我們現今的時代
常常有人說
叫做生命共同體
意思就是說在一個共同體裡
由不同個體組成
然而我們都有同樣的心
同樣的口
同樣的心志
當保羅講論這段經文時
第一句話是說
你們應當如何
這個原文是很寶貝的
這個原文是說什麼
什麼叫做應當如何
在原文裡
除了說應該
必須怎麼樣以外
它另外一個意思是
欠債的意思
欠別人的債
所以意思是說
要做這些事情
當你每次做這些事情時
你就要思想
你是欠別人的債
這句話好像跟我們台灣過去說
夫妻是互相欠債
好像有一點意思雷同
意思就是說
每次你做這件事時
為什麼你要擔待
那些軟弱人的軟弱
我欠你的債
我欠這些債
我要這麼做
第二
不只是求自己的喜悅
因為我欠這筆債
所以我要在這裡
來幫助建立別人
第三
當我受到辱罵
要忍耐 要受安慰時
我這樣是欠債的
我需要透過我欠債的這個心志
來推動這些事
我想這個意思
保羅是那麼有催逼的心
鼓勵我們
說 我們要用像欠上帝的債
欠福音的債 欠人的債一樣
來做這些事情
在聖經裡
耶穌呼召學生
很有趣
在十二個人也好
七十個人也好
耶穌常常告訴他們
你們要兩個兩個出去
一對一對出去
在這個過程裡
後來他們又會一起聚集
一起分享
一起評論
也一起鼓勵
我們有時會發現聖經很有趣
耶穌呼召這些學生成為一群人
在這裡面
聖經記載說 有人要為大
說 一個人要坐左邊
一個人要坐右邊
當耶穌祂若作王時
表示有權力的問題
人會受到這些權力引誘
第二 有人偷錢的
出賣耶穌的那個猶大
有利益的問題
第三種人
有人到了困難時
不認老師的
不認主人的
就像彼得跟其他的學生
他們遇到生命的問題
我們就發現說
原來耶穌所呼召的這些學生裡
有哪個人沒有問題的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問題
有的人是權力的問題
有的人是利益的問題
有的人是生命的問題
然而耶穌為什麼要將這些
有問題的人
都聚集在一起
並差遣這些人出去做事情
耶穌怎麼會那麼傻
耶穌怎麼那麼不懂
所以事實上在我們的團體裡
我們都要去找一個
沒有問題的團體
是這樣嗎
你自己是沒有問題的人嗎
我想耶穌在這當中
除了我們完全基督的律法之外
也說我們要完全教會的律法
最近有一本很重要的書
談到未來的教育
有一位教育學家
Parker Palmer
他在他的書裡面幫助我們說
我們現今人類需要一種教育
就是你要投入在那當中
要投入
在那裡建立美好的關係
第二 你要活在當下
你不只是一直追求將來
那個理性的知識而已
客觀的知識而已
是你自己真的
你要在你的知識裡
活在現今的世界中
你要有群體性
我們不能只有個人主義
不能只有少數主義
有一次有一個畫家的學生
他表達說
他說 我們若要選
接下來這個老師若要再找學生
要經過我們的同意
意思就是說
他們要保持越少越好
越少
學生若越少
表示這個老師的價值越高
這些學生以後也能變成
少數當中的精英
不過有時我會想說
為何不開闊一點
可以再找更多人
為何我們的社會
要培養這種個人主義
與少數主義
卻沒有那種群體性
事實上很多人很努力
希望我們的社會
開始對以前受影響的個人主義
慢慢再找回
先前台灣那種群體性的教育
最後一點是講說
我們要一起協力
不只是人與人協力
我們要與我們生活的自然界
一起協力
看顧 照顧我們的地方
讓我們在這個空間
在這個人群裡
得到最大的祝福
有一次看見新聞
介紹我們國家的飛行員
他們的訓練
我很感動
那些飛行員
每個人在那裡
經過一次又一次的操練
要經過一關又一關的難關
因為那是危險性很高的
一個職務
所以教官嚴嚴地要求他們
然而也是有很多人
無法經過一關又一關的考試
有一次有個人要補考
然而其他的同學
大家在那裡為他禱告
大家在那裡為他求福氣
希望這個同學也能通過
結果後來教官給他再一次機會
所以他可以留下來
我在那裡很感動
這就是一個團體
是上帝所給我們
彼此一同建立的團體
願你活在團體裡
你得到祝福
別人也能祝福你
願主賜福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