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社會上充斥著許多的問題,儘管如此我們也應該謹守本分,在社會中每一個人都有各自承擔的責任及應該負擔的職責。在信仰生活上我們也應該努力持守上帝的話語,行出上帝所喜悅的生活。
各位觀眾朋友大家平安
歡迎收看<福氣人生>
我是北榮教會的潘恩盛牧師
很高興與大家在空中
一起研討上帝的話語
在生命裡成為我們很好的學習
我們要一起來看一處經文
記載在以西結書
在這裡記載這麼說
在我們的社會裡
我們常常聽見一些新聞
都令我們很痛心
這類新聞當然是帶來許多悲劇
前不久有一則消息
就是有一個兒童在學校被殺
在這整個過程裡
這個殺人的加害者
大家想知道到底他的家庭
出了什麼問題
後來在那當中
他的兄長出來發言說
我這個弟弟在家裡
大家都很期待他能回到家裡
與家人相伴
曾經有機會
這個弟弟曾回到家裡
大家想用辦法來管教他
保護他 照顧他
讓他能夠正常生活
然而他說
他的弟弟後來又離開了
想不到沒多久之後
就犯下這樁案件
家裡的人很痛心
父母痛心
兄長很痛心
他們覺得他們有責任
向社會道歉
然而這個受害者
這個兒童
這個女孩
她的家人
當他們遇到這些事情時
心裡更加痛苦
因為在過去
一直在女兒的陪伴下
父母心裡有一個渴慕
有一份喜悅
也希望能夠陪伴孩子平安長大
也做了很多夢
希望有一天
能夠全家一起去環島
或是能夠去其他地方
比較美的地方
甚至到國外
在那裡旅遊
然而想不到
這些計畫瞬間都幻滅了
所以家裡的人
因為喪失這個女孩
心裡那種痛苦
對於將來可以說
失去那些盼望時
他們自責
他們沒有好好照顧這個女孩
所以他們心裡知道說
他們的責任到底是什麼
當然在那個過程裡
學校老師也為了這件事
不斷哭泣 自責
覺得他沒有在這段時間
留意到這個學生她離開
在那個過程裡
會遇到什麼樣的傷害
他們很難過
除此之外
當然我們的政府單位
這些警察
他們也在想
我們的社會責任是什麼
如何保護他們
或是想辦法
以後如何加重這些
對加害人的刑罰
在這整個事件裡
事實上我們能看見一件事
不是每個人在推卸責任
反而是每個人都很認真思想
在我
我要負什麼樣的責任
別人要負什麼樣的責任
我自己有我的責任
家庭有家庭的責任
學校有學校的責任
社會有社會的責任
所以意思就是說
我們要共同一起維護
如何讓我們的社會
能夠成為一個平安
能夠成為一個
大家覺得很好生活
很平安的地方
當然在這個時候
我們的政府機關首長有這樣說
若公務人員自己犯錯
要先從自己開始刑罰
所以他們的考績
要從最低分計算
大家聽起來很高興
可以說因為這樣的許多事件
喚起許多人要好好警醒
公務人員要率先以身作則
作好榜樣
事實上我並不覺得
只是這些公務人員的責任而已
我也在思想
我們每個人在這個時代裡
我們在不同的生活範圍裡
我們如何盡自己最大的責任
以西結書三十三章20節
在這裡這樣說
在國家不管遇到什麼艱難
遇到什麼變化之下
我們千萬不要推卸責任
我們一定要起來
一起用心來愛惜
我們自己生活的地方
在先知書裡
我一直思想
如何找到一個
很樂意服事的先知
意思就是說
在聖經裡不知有沒有一個先知
在他服事的過程裡
是歡歡喜喜的呢
後來發現好像沒有
因為上帝的心意
要讓世人在祂裡面得著祝福
上帝的希望
祂的百姓能安居樂業
在祂所安排的應許之地
能夠過得很好
這是上帝喜悅的事
然而想不到
這些百姓不照上帝的話語行
常常用自己的意念
來走自己的道路
所以反而
除了上帝的刑罰以外
還有很多其他國家的侵犯
導致國家都不穩定
在這裡面
當時的先知受上帝差派
來到百姓裡面
先知他們著急
為了這些事情
如何勸告百姓
使百姓能回到上帝的面前
照上帝的道理行
這些先知也很著急
國家的變化抓不住
他們自己也覺得
他們自己有責任
所以沒有一個先知
是歡喜快樂的
他們的歡喜快樂只有一樣
單單建立於耶和華的喜樂
以色列百姓能夠安居樂業
這樣他們若喜樂
先知才有喜樂
他們若照上帝的道理行
先知才有快樂的一天
然而在這當中
是大家在期待
人要轉回實在很困難
所以不斷需要人的警戒
上帝也不斷透過先知
來警戒他們
在我們今天的經文裡
前後分成兩部分
前面的部分是提到上帝所差派
那些守望者的責任
然而另外一部分是說這些百姓
受提醒的人
受警戒的人
你自己也要有責任
你們自己要喚醒你們自己
第一個我們要來看
守望者的責任是什麼
在以西結書三十三章第6節
這裡記載說
這裡提到守望者的責任
另外一句話 第9節說
這裡提到警戒
所以我們回頭來想
誰是守望者
在當時的社會
誰來扮演這個警戒惡人的人
若對我們來說
這種人實在不好做
在我們的時代
有時我們也會想
我們來當一個守望者
能夠知道罪惡將臨到
我們提出我們的建言
或是看見別人所行的惡
我們警告他
然而我們卻發現這種人
樂意提供這種警告的人
反而惹人厭
別人不喜歡他們所說的話
別人不喜歡他們的警戒
常常在教會的生活裡
也有一些長老會出來說
我們要仔細 我們要小心
在我們的信仰生活裡
應當如何行
當然一般的會友聽到時的反應
就是那個長老又在叨唸
那個長老好像他都是好人
他都不會犯錯
所以只指責別人
只提醒別人
事實上在這當中
我們都要互相提醒
當有人樂意扮演這個角色時
我們要仔細聽
我們要小心聽
我們要透過這樣來警醒自己
所以難怪在新約聖經裡
耶穌也這樣交代
耶穌說什麼
對他的門徒說
出去傳福音
說 無論何處的人
不接待你們
不聽你們
你們離開那裡的時候
就把腳上的塵土跺下去
對他們作見證
祝福要臨到他們
勸告他們 警戒他們
他們若不要
沒關係
你跺一跺腳
離開他們的地方
這個祝福歸於你們
他們無分
並在馬太福音第十章第13節說
上帝樂意將平安
帶到人們的家庭
帶到我們的地方
然而有時我們不知是寶貝
當別人提醒我們時
我們卻不聽別人的勸告
我們卻不聽這些話
事實上主耶穌也明明知道
耶穌也知道傳福音不簡單
因為你去傳
一定有很多人會拒絕你
有很多人不聽
所以耶穌才會說這樣的話
他們若不要
這樣你就離開
福氣仍歸你們本身
所以我想在我們現今的時代
我們每個人都要隨時扮演好
那個警醒的人
不只是我們警醒
我們要常常看旁邊的人
會不會遇到危險
我們要提醒他們
當然我們在我們的家庭
我們是我們家庭的守望者
我們要看顧我們的家庭
在我們的社群裡
我們要看顧我們的社群
在我們的國家
我們要當我們國家的守望者
若國家有需要
我們需要講
若我們的社群需要幫助
我們要講
若在我們的家庭
我們需要講
若我們要當好人
我們一味要當好人
我們會想我們不要講
反正沒有我的事
我不要講
他自己要遭受那種後果
然而在這裡
上帝的話語告訴我們
我們若任憑他們
萬一他們遭受那些傷害
和攻擊時
我們也有責任
所以我們必須喚起
有時我們會想 上帝啊
的話語從歷代以來
就不斷這樣講
沒有人要聽
我們的話 人的話
如何有能力來喚醒這些百姓
有時牧師也自己反省
會認為
上帝的話語都沒辦法了
我們哪有辦法
然而真的是上帝沒辦法嗎
還是在我們這些受警戒的人
並不想受警戒
上帝交代先知說
你們要吹角
你們吹角
也許有人不回應
但是你們仍要專注於這些工作
你們有喚醒百姓的一個責任
在路加福音第七章32節
耶穌對新約時代的這些人
也這麼說
在這當中明明在描寫
耶穌祂來
以及帶來福音
也交代祂的門徒去傳福音
然而他們吹笛
在這當中
將重要的道理傳講
卻不能得到回應
也許門徒他們出去遇到的是
百姓會對他們說
我們今天過得很好
我們今天都很平安
不需要你們帶來的平安
因我們今天已經有足夠的平安
所以在這個過程裡
我們常常會覺得
當別人傳福音給我們時
報好消息給我們時
我們有時會覺得說
我不需要
因為我很平安
我很好過
我的家庭很順利
我的家庭都很安樂
也沒有遇到什麼樣的困難
然而在我們的生命裡
豈是每一個時刻都那麼平安嗎
事實上我們需要常常警醒
希望別人帶來的祝福
我們能透過他們的呼召
我們有警醒
我們有反應的責任
所以這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我們有警醒 有反應的責任
不要沒有反應
不要沒有警醒
馬太福音第二十四章44節
耶穌跟門徒說
在這當中就是說
我們要隨時把握機會
隨時警醒
千萬不要放縱
不要以為不會
人都不會遇到
所以在這當中
當人提醒我們要注意時
我們自己真的
我們也要常常有警醒的責任
別人已經盡責任
我們自己也要盡這方面的責任
面對這些問題
先知跟當時的百姓
在以西結那個時代
跟他們百姓說的時候
卻發現當時的百姓
心很剛硬
他們作惡 走惡路
不肯悔改
在他們面對自己遭受的災難
他們有一些採取的態度
我們來看聖經裡面
他們用什麼樣的態度
來面對先知的呼聲
或是面對上帝的交代
他們如何回應
他們放棄他們責任的態度為何
第一個
在第10節當中有提到說
第一個叫做自我絕望
他們覺得我們沒有機會了
我們就這樣消滅
反正我們就這樣了
在我們的生活裡
我們常常鼓勵身邊的人
結果他回應我們說
沒效 我沒救了
我就是這樣了
我們會看到人自己放棄自己
我曾跟會友說
某某人你要認真聚會
你要悔改認罪
回到教會
他跟我說 牧師啊
我沒救了
我若悔改
以後我就不能做壞事了
所以我看我不用了
我心裡想
你為何要放棄自己
在當時的社會裡
當先知這樣說的時候
也有人自我放棄
說 我們必因此消滅
我們怎能存活呢
沒有機會了
所以這是第一個
覺得他們不盡這種
受警戒的責任
放棄自己
這是很可惜的
第二種態度
自以為義看為好的
在第12節的地方說
義人的義
在犯罪之日不能救他
這樣意思是說
有一群人他們覺得
不會 我們不會太壞
我們是好人
我們不會太壞
我們不像先知說的那麼壞
我們還不錯
然而聖經在這裡說
說 他若倚靠他的義而作罪孽
他所行的義都不被記念
在這裡人們無法自義之外
自義的人會做壞事嗎
這是一個很特別的提醒
有的人都認為我是好人
我做的事就是好事
事實上不一定
在我們的團體裡面
常常有人發現別人的過錯
他為了指責對方
他為了喚醒對方
結果自己也用不對的方法
來警戒對方
自己也用不對的方法
來指責對方
自己也用錯誤的方法
來喚醒對方的注意
這是很奇怪的一件事
有一次牧師去到一間教會
在那裡演講 造就聚會
在那當中有一位弟兄
在對談當中我跟他說
你有什麼問題可以講
他站起來時
他就在那裡表達
我在幾間教會中遊走
我有時參加這間
有時參加那間
他在當中還會評斷
這間的午餐比較好吃
那間的不太好吃
不過這間的人比較有愛心
那間的人比較沒有愛心
在他分享之後
我心裡都想
這樣最後就是他覺得
他是一個好人
他是一個義人
所以他覺得
他需要出來講別人的缺點
但是沒想到他自己所做的事
從我們來看
他是做好事嗎
事實上有時
他倚靠他的義來行惡
說在這當中他所行的義
都不被記念
親愛的弟兄姊妹
在我們平時
我們要做好事時
就要用正確的方法來做
千萬不要用不合規矩的事
叫人合乎規矩
這是第二個
對於當時的社會中
有人這麼覺得自己是對的
自義所犯下的錯
第三個
就是在第17節的地方
怪罪上帝
在那裡說 主的道不公平
因為在這世上
反正每次遇到的事情
好人也會遭難
好人也會遇到傷害
上帝就不公平
何必要悔改
反正人都是巧合的遭遇
一些不幸都會遇到
所以在這當中怪罪上帝
這樣把責任推給上帝
自己不承擔
所以我們看當時以西結的時代
上帝面對這些百姓
以西結面對這些百姓
是多麼艱難
他們樂意扮演那個先知的角色
要喚醒他們回來
要回轉過來的時候
這些百姓不肯
剛好就像我們自己
有時人要我們回轉時
我們也不肯
我們也很會用這些推託之詞
我們會說 我絕望了
我沒有機會
有人說 我還不錯
我不需要
有人就怪罪上帝
那都是上帝要承擔的
以上這三個態度
在聖經裡都明明告訴我們
這是不對的態度
所以今天我們要想
好 若我們有機會
上帝要讓我們回轉
我們應該認真
再回頭仔細想
該怎麼做
只是一個最簡單的動作
在我們的聖經裡
第12節
14節到15節 18節到19節
都這麼說
說 轉離惡行
轉離他的罪
就是我們的面要轉向
離開惡行
眼睛要轉向那條正路
這個過程裡
這個轉向
是在我們的人生中
我們常常會遇到的
小時候在學校成長的過程裡
有時老師都會告訴我們
請你看我
有時我們是因為怕老師
我們不敢看
頭低低的
不敢看老師
因為老師很有威嚴
所以我們不敢看老師
有的是因為老師很兇
所以孩子有反抗心
就轉頭
根本不看老師
所以老師更加生氣說
你們要轉頭過來看我
有另外一種情況
就是我們有看到一些影片
提到孩子不聽媽媽的話
媽媽跟他說
你轉頭過來
那個孩子不要
結果後來媽媽跟那個孩子說
這樣我也要轉頭不看你
結果當媽媽轉頭之後
那個孩子卻發現
媽媽若不看我時
他的心裡會很孤單 很無伴
所以他就趕快跑到媽媽面前
把媽媽的臉轉回來
說 媽媽 妳要看我
妳不要不看我
把媽媽的臉轉回來看自己
所以在這個動作裡
我們會看見
上帝在提醒我們
我們要轉向上帝
在新約聖經馬太福音
二十一章那裡
講到一個比喻
講到兩個兒子
他的父親對他說
說 你要去做工
去葡萄園做工
結果有一個兒子
跟他的父母回應說
我不要
結果後來他想一想不對
所以他就去了
結果有一個兒子跟他說
說 要 我要去
結果後來沒有去
在這當中告訴我們什麼
有去做的才算數
我們常常有那個意願
若沒有這麼做
到最後仍然不能得到
那個應許和祝福
在這個回轉裡有一個技巧
我們常常在禱告裡跟上帝說
上帝啊 求轉臉看我
在大衛所寫的詩
詩篇第八十六篇16節那裡
上帝啊 求轉向我
結果在聖經的歷史裡
是上帝常常叫祂的百姓要回轉
以西結書十四章第6節
所以在這裡面
到底是要上帝轉臉
還是要我們轉臉
在聖經裡
這兩種有一個很重要的對話
所以有一段經節很寶貝
記載在歷代志下三十章第9節
希西家王曾在禱告悔改
通報全國
要百姓大家都悔改
在那段經文這麼說
你們若歸向耶和華
祂必不轉臉不顧你們
這樣意思是什麼
百姓要轉向上帝
因為上帝的臉必轉向我們
這是兩張臉彼此相望
這是最美的一個結局
所以今天牧師在這裡喚起大家
我們要互相警戒
將我們的臉轉向上帝
上帝必不轉離祂的面
祂必仍然看我們
讓我們在主的愛裡
得到最大的祝福
我們一起低頭來禱告
主 我們的上帝
我們感謝給我們機會回頭
我們相信上帝的臉
要光照我們
讓我們繼續領受
的賜福和恩典
我們這樣禱告感謝
奉主耶穌的名
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