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鴻書開頭提到「論尼尼微的默示,就是伊勒歌斯人那鴻所得的默示。」新譯本的翻譯則是「論尼尼微的『宣判』,就是伊勒歌斯人那鴻所得的『異象錄』。」許多學者傾向使用後者的翻譯,因為它的意義相較濃厚。
各位親愛的弟兄姊妹 平安
歡迎來到那鴻書的課程
我們在閱讀先知書的時候
常常會有一個感覺
覺得好像
不管是大先知 小先知
不管篇幅的長短
我們常常會覺得他們所說的
都是一樣的
這個感覺的確非常真實
說不定也非常有道理
先知常常都是被神所差派
來對上帝的百姓宣告他們犯罪
控訴他們
要讓他們被警戒
他們得教訓
他們發現原來他們所做的事情
是得罪神的
在這樣的情況之下
先知呼籲他們
邀請他們
回到神面前
為自己的罪向上帝悔改
當然很多的時候事情的發展
不如理想
以色列人常常已經沈迷在罪中
所以先知的傳講
並沒有帶來有效的吸引跟改變
所以先知就會對
這一些百姓宣告上帝的審判
當我們讀到
很多很多這樣的經文的時候
對我們來講
先知們好像都一樣
說不定也就是因為這樣的原因
當我們在閱讀先知書的時候
如果可以從這經文的字裡行間
他所傳講的內容
或者是先知的表達等等
可以發現一些特色
每一個先知或先知書
跟其他書卷不一樣的地方
它會幫助我們記憶
幫助我們掌握先知事奉的主旨
這對於我們了解聖經的目的
聖經的功能
或者聖經成書的過程等等
會有相當的幫助
今天我們就要來思想
那鴻書的特色是什麼
雖然我們還沒有真正進入
內文比較細部的分析
但是那鴻書的一開頭
其實給了我們一些
很重要的提醒跟暗示
和合本的經文的翻譯是
這裡頭出現了兩個默示
其實它在希伯來文
原文所使用的字是不一樣的
如果我們參考新譯本的翻譯
新譯本在第一章第1節
兩個默示都用其他的詞語
代換掉了
在那鴻書所翻的第一個默示
也就是新譯本所使用的宣判
希伯來文的這一個詞
非常多的學者傾向於使用
宣判
主要的原因是因為
這個字在先知書以外
指的都是重擔
把它翻譯作宣判
好像表達了刑罰如同重擔一樣
是難以承受的
另外一個原因是這個字
當它在先知書當中的時候
和它平行的經文基本上都是
對邪惡的列國所宣告的信息
換句話說
內容本身告訴我們
審判的意味非常非常的濃厚
不過把它翻譯成宣判
說不定碰到一個很大的問題
也就是這個詞語本身
並不是法庭的用語
當然
用在外邦的時候
它帶來的震撼跟權柄
並不一定需要用
特別強烈的翻譯才能夠表達
對我們來說這一位全能的神
這一位天地的主
對一個國家宣講祂的心意
它本身就應該是驚天動地的事
如果先知所帶來的信息的內容
是刑罰的信息
那大概所有的人
更應該是驚心動魄了
所以不管我們用
和合本所翻譯的默示
或者其他學者所喜歡的宣講
我們都應該可以理解
那個背後其實是非常強烈的
和合本所翻譯的第二個默示
也就是新譯本翻譯成
異象錄的這個詞
這是非常 非常特別的一個字
它代表著接下來的這一些
它是以文字形式
所寫下來的紀錄
對於學者們來說
這是非常有趣的一個現象
之前我們看到所有的先知
所使用的就是
他們所見到什麼樣子的異象
他們從神那裡領受
什麼樣子的話語
我們第一次看到
是文字形式的紀錄這個字
很清楚 很直接的使用
而且是在書卷的一開頭
有一位很重要的
福音派學者就認為
那鴻書很可能
不像其他的先知書
有先知口傳的階段
而是直接在先知見到異象之後
就進入文字的記載
它先有文字的記載
才有流傳的過程
我們知道在那鴻之前
我們所知道大部分的先知
比如說以賽亞 阿摩司等等
他們大概都是從神那裡
領受了使命
領受了啟示
他們就前去傳講
以賽亞可能是在
南國的宮廷當中
阿摩司得從南國離開進到北國
在北國當中來傳講上帝的信息
所以先有領受
然後有口頭傳講的過程
這個口頭傳講的過程
可能是一次
可能是兩次
可能是更多
以賽亞也許在宮廷裡頭
只需要對王講一次
當他去見亞哈斯的時候
他很可能只需要把
要說事情講一次
亞哈斯王應該
要能夠在神面前相信
不要因為眼前國外的侵略
亞蘭和北國的勢力的威脅
而七上八下
以賽亞鼓勵他要相信神
要倚靠神
這樣子的話語
也許是一次就講完的
雖然他可以再重複
不過在阿摩司的狀況裡頭
也許那個重複的次數就高了
如果他從南國到北國
他又沒有機會直接對王來傳講
如果他是在民間
在大街小巷
在比較多人聚集的市集
或者寬闊處的話
那也許他今天講
他明天講
他講了相當一段的時間
不管他的聽眾
有什麼樣子的反應
總而言之
阿摩司大概可以在那裡
傳講上相當的時間
內容大概也都是大同小異
他在那裡相當的時間的停留
完成神所給他的託付
一直到按照阿摩司書的記載
他被大祭司亞瑪謝給趕逐
離開那個地方
從領受到傳講
那阿摩司書如何成書呢
也許是阿摩司
被趕逐離開北國之後
回到他自己的地方
心中有感動開始整理
他所傳講的這一些
也有可能是他的門徒
就好像以賽亞書裡頭曾經提到
有以賽亞的門徒
我們在歷史書當中
也曾經看到
不管是撒母耳
或者是以利亞 以利沙
他們都有所謂先知的門徒
很有可能這些先知的門徒
是最在意先知的傳講的
這一些人把先知所傳講的
整理了起來
另外一個可能的選項是
我們在耶利米書裡頭看到的
先知的文士
就好像是先知的秘書一樣
他們為先知整理
上帝啟示的內容
如果口傳的部分
沒有太理想的狀況
先知的信息成為著作
成為文字形式的保存和流傳
至少在先知門徒的
那個圈子裡頭
大概可以相當的暢通
如果和這一些人有一定的接觸
說不定
即使是一般的以色列人
他們也有管道
可以得到先知的教訓內容
如果是這樣子
那鴻書的狀況就非常的特別了
如果真的就像學者們所想像的
因為這個異象錄
這個特別詞語的使用
代表那鴻沒有傳講的過程
而是直接進到書寫
透過書寫來表達
來向他可以影響的這一些人
來宣告上帝的心意
如果是這樣呢
他大概代表著
那鴻生活在一個
非常困難的時代
不管是遠在異鄉 遠在外邦
他生活的環境
其實離南國有相當的距離
非常的遙遠
或者 他生活在
北國 南國的土地上面
雖然北國已經亡國
但這個時期其實
仍然有可能受到相當
希伯來文化的影響
如果是在這樣子的狀況之下
也許是亞述統治的勢力
對於書中的內容很有意見
或者另外一個可能是
他在南國
但是因為瑪拿西對於
耶和華神的信仰
一點都不熱衷
以至於口傳的過程
沒有途徑
沒有媒介
沒有機會
他必須要把它用文字的形式
把它寫下來
從這裡我們大概可以想像
果真是如此
對我們來說
也許那鴻書是很小的一卷書
它卻非常的特別
它的流傳的過程
其實說不定是特別的辛苦
先知常常需要透過口傳的部分
來吸引一群人相信他
相信他是上帝所差派的使者
被他的信息感動
以至於他們願意在一個
困難的環境裡頭
在沒有人接受的情況之下
願意為先知來流傳這些文字
為這些文字的保存的過程
盡一份心力
那鴻書看起來連這個過程
都很困難
可是它卻發揮了極大的影響
第二個從這裡使用異象錄
也就是文字形式的記載
對我們來說應該要產生的影響
是它閱讀的過程和方法
我們都知道
如果單純的
只是把一個人口說的部分
變成文字的形式記載下來
通常人在口語表達裡頭
我們會有很多特別的形式
一般的人講話
我們沒有辦法在
很短的一段話裡頭
賦予太多的意義
我們的表達需要夠輕鬆
夠精簡
讓聽的人可以在短的時間之內
他就必須可以處理
一定的資訊量
所以口語的表達一般來說
都要比文字書寫的情形要簡單
書寫因為是可以不斷反覆閱讀
書寫說不定有很大程度
就是為了要激起人的思想
所以書寫的過程
就會在文章的使用
文章的表達
用字遣詞上面
可以更加的考究
因為你知道
你的讀者在閱讀的過程當中
通常是比較安靜
他要比較多的時間可以思考
他也可以反覆的推敲
他可以最後很準確的掌握到
作者透過文字要表達的意思
所以那鴻書的傳講
和其他先知的傳講
顯然有相當的差異
在閱讀那鴻書的時候
我們必須要把它當成是
文字形式是需要反覆推敲
理解
是需要透過文字
所要建構的那個世界或情景
我們來想像的
我們就來舉一些例子
在第一章第3節提到
這一節的內容
讓熟悉以色列歷史的人
很快地聯想到
上帝的自我啟示
在出埃及之後
在金牛犢的事件裡頭
神在雲中降臨向摩西宣告說
這是出埃及記
第三十四章第6 第7節的經文
這個劃時代的啟示以及內容
成為摩西後來在探子事件裡頭
為以色列人代求的基礎
在民數記的
第十四章13到19節
記載到這一段
摩西拿著神自己介紹自己
祂是一個什麼樣子的神
回過頭來懇求神
能夠赦免以色列的百姓
能夠和他們同去
不拋棄他們
也不毀滅他們
在摩西之後的先知和詩人們
也常常使用這段經文的內容
來為國家和民族禱告
先知約珥
先知約拿
詩篇八十六篇
一百零三篇
一百四十五篇等等
在這些引用的片段裡頭
也許因為是要訴諸於神的恩慈
萬不以有罪的為無罪
這一句話常常就被省略了
如果我們注意到這個現象
我們就會發現在這裡
在那鴻書一章3節
這個萬不以有罪的為無罪
又再一次的出現
就是十分引人注意的
對其他詩人和先知要求神
赦免以色列百姓的人來說
這個時候不提
萬不以有罪的為無罪
是非常有道理的
可是對那鴻來說
這個詞語正表達
他所要強調的重點
神要施行的審判
所以他反而是省略了
其他的人常用的
有豐盛的慈愛
對他來說現在他要訴諸於神
那公義 公正的部分
說不定也是因為上帝的選民
南國猶大的這一些百姓
在瑪拿西的那個時候
他們普遍的印象是
就是因為神的憐憫
神的恩典
神的不輕易發怒
導致於國際間長久的不公平
殘暴惡劣的亞述
享有軍事經濟上面的優勢
上帝的選民以色列人
在這一段時間反而是被欺壓
被逼迫的
面對這一些人
先知那鴻透過
眾所皆知的經文告訴百姓
其實神今日在外邦人身上的
憐憫和恩典
正是以色列人
長久以來所經歷的
上帝一點也沒有改變
那個在摩西的宣告當中
萬不以有罪的為無罪的神
現在要為他們來伸冤
事實上我們還可以再往前
多有一些注意
在民數記以外
其他的地方引用這一段
上帝自我的啟示
都沒有提到上帝的能力
唯一跟那鴻書一章3節一樣
有提到上帝能力的
是民數記第十四章17、18節
那是摩西為以色列百姓的禱告
在那裡摩西提到神的能力
是因為他希望能夠免去審判
可是那鴻卻跟摩西不同
對他來說這個時候
上帝的能力
正是審判會臨到的理由
因為對百姓來說
要想像在他們眼前
那非常可怕 巨大
那個讓人望而生畏
聞風喪膽的亞述帝國
竟然會成為上帝審判的對象
上帝的能力
顯然是這一些人需要重新思考
願意相信和接受的
聖經當中論到神的大能的經文
幾乎都圍繞在兩個主題
第一個是上帝用大能
創造了世界
第二個是上帝用大能
救贖了以色列百姓
在這裡的上下文
我們讀到旋風 烏雲
河川 高山
那鴻提醒以色列百姓
神確實是創造的主
不過在那鴻書裡頭
神的能力所帶來
直接立即的影響
是破壞和傾覆
那與神為敵的尼尼微的審判
要成就上帝對以色列人的救贖
藉著引用經文
藉著省略
或者是增加某一些字 詞
一個書寫的作者
可以非常巧妙的
把他所要傳達的信息
放進人的思想的脈絡當中
在這裡那鴻非常巧妙的
把新的盼望
注入這一段眾人
都熟悉的經文當中
這一位上帝的僕人
透過書寫形式當中
很容易的比較 參照以及共鳴
把聖經經文的詮釋
帶到一個新的里程碑
在口語傳播的過程當中
我們都知道
我們講話是一句接著一句
在這個不管是一個人
講上相當一段時間
所謂的獨白
或者是因為引起了回應
引起了共鳴
有對話的過程
因為時間很短
講的話很多
交換的很快
所以口語傳播
不容易在很短的字句當中
給他非常深刻的影響
這在之前的先知書當中
雖然他們都從口傳的過程
進入文字
進入編輯
進入最後書寫成為紀錄
但是那鴻書似乎一開始
就很不同
它的每一個字句
都需要相當的推敲
主要是
那鴻在一個非常不同的時代
也因此神讓他使用一個
非常特別的方式
要帶我們進入上帝的旨意
這是那鴻書的特色
它需要反覆地閱讀
它需要仔細的推敲
這樣可以幫助我們
重新建立我們的信仰
認識上帝大能的作為
謝謝您的收看
我們下次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