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是什麼?
有人問:有可能作一個基督徒 而不去教會嗎?
在我信主前
我對教會的一切都沒有好感
想起教會 我就聯想到主日崇拜
教會的主日崇拜 給我的印象是枯燥乏味
星期天早上有很多活動 比上教會更有意思
美國總統林肯說過 若教堂容許
作禮拜時打盹兒的信徒 好好躺直身子
大家豈不舒服多了?
教會給我第一個聯想 是主日崇拜
第二個聯想是神職人員
同樣地 我對他們也少有正面的想法
最近我在某教會刊物中 看見一則廣告
內容是 你是否年過45,又一事無成?
何不考慮投身教會事奉?
我以前認為全職教會事奉 是在亳無選擇下才屈就的工作
我對教會的第三個聯想 是教會建築物
我很驚訝很多人每次外出度假 都寄給我教堂建築物的明信片
好像我對教堂建築有興趣 其實不然
這是一般人 對教會的另一種聯想
當然這些都沒有提到重點
因教會有更大更深遠的意義
從過去26年的經歷
我對教會的看法大大改變了
事實上,我變得愛教會
今晚我想向大家 談談為何我愛教會
第一個原因是教會是神的子民
請大家翻到 彼得前書2章9-10節
彼得說
惟有你們是被揀選的族類
是有君尊的祭司
是聖潔的國度,是屬神的子民
要叫你們宣揚那召你們出黑暗 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
你們從前算不得子民
現在卻作了神的子民
從前未曾蒙憐恤
現在卻蒙了憐恤
我們與神建立的關係
不單是縱向垂直的關係
也是橫向水平的關係
我們不是個體單位 乃是一個群體
我們成為教會的一份子 不在於我們的出身
乃是藉著聖靈和洗禮 使我們成為重生的信徒
耶穌也曾受洗
祂吩咐門徒 去使萬民作祂的門徒
並為他們施洗
洗禮是加入教會的外顯標記
是身為基督徒的外在記號
有一次我走在路上 看見陽台上有一位男士
我隨意跟他打招呼
竟意外地聽見他對我說 力克,你好
我回應他說:你好
他說:你就是啟發課程的 甘力克嗎?
我答:是呀 他說:請等一下
他下來後告訴我
他剛在監獄中完成了啟發課程
他說:我因搶劫被判坐牢15年 進屋談談吧
我說:不如就在外面聊一聊吧
他告訴我一個 令人興奮的得救經歷
兩星期後 我又遇到他並問他近況
他說:我正準備受洗
我說:當你浸入水中時
就象徵舊我的生命已結束
從水裡起來時就象徵著 一切都變成新的了
這是保羅在羅馬書所寫的
他說,若有人在基督裏 他就像這張紙夾在聖經中一樣
若有人是基督徒 就是在基督裏
洗禮象徵著你已經在基督裡
凡基督經歷的,你也經歷了
所以,耶穌在十字架上死
你也在十字架上死
舊我的生命已死 就是這個意思
耶穌被埋葬,你也被埋葬了
耶穌從死裏復活 你也與祂一同活出新生命
這是洗禮所象徵的
甘牧師談及
雖然西歐國家教會的人數 不斷下跌
但是其他國家的教會 卻增長迅速
世界上的基督徒 已經佔全球人口的三分一
有超過60個國家的教會信徒 因信仰被迫害
但仍不斷成長
甘牧師繼續談 教會平常的生活
凡有神的子民聚集一起 那就是教會
我們要看自己 為教會歷史的一份子
主教牛畢真曾這樣說
傳播媒體只關心教會的活動 是否更受大眾歡迎
好像教會是一種過時的東西
不廣受歡迎便會遭淘汰
這是何等荒謬的想法
當你知道教會歷經了 多少強盛帝國,專制政權
哲學系統,還堅立不移
現今看來佔據人們腦海的事
二十年後只會剩下糢糊的回憶
然而教會仍將屹立不搖
教會歷史淵遠流長
從神呼召亞伯拉罕那時起
透過先知使徒不斷延伸 直到現在
教會的大小,受歡迎程度 相對之下並不重要
事實顯示,這磐石仍然屹立 攻擊它的猶如以卵擊石
教會的永存性 必須成為基督徒的中心思想
這是第一個原因
第二個我愛教會的原因是 教會是一個家庭
我們是弟兄姊妹
若我們跟隨耶穌 神便是我們的天父
祂藉著聖靈內住在我們心裏
我們成為一家人
你可選擇誰作你的朋友
但你不能選擇誰 作你的弟兄姊妹
看看今晚周圍的人吧
好好地看你身邊的人吧
他們都是你的弟兄姊妹
不過不知道 這是否能鼓勵你上教會
若你還不是基督徒 他們是你未來的弟兄姊妹
不知道 你還想不想做基督徒呢?
實在不尋常的是 我們能在此聯合
縱然兄弟姊妹會有爭吵 彼此合不來
但始終都是一家人
沒有任何事可改變這關係
讓我們來坦誠相對 讓我們面對事實
教會歷史上也曾產生過不和
可悲的是 有時甚至有分裂的事件
分裂實在是個醜聞 不應繼續下去
耶穌也曾為教會的合一禱告
讓世界因著基督徒的合一 而信主
可喜的是現在各處都見到合一
如今我們看見 教會終止歷代以來的分裂
進入團結合一
當然,真理也非常重要
我們不可為了合一而放棄真理
中世紀神學家梅登斯曾說過
在基要真理上要合一
在非基要真理的事上互相寬容
尊重他人 有相信不同觀點的自由
在一切事上要以愛相待
因為基督徒合一的原因
遠遠比分裂的原因多
我們需要彼此幫助
我聽說一個年輕人 自覺對主的熱誠減退
他去見一位智慧資深的長者
訴說他已失去愛主的心
他們坐在壁爐前
長者走近壁爐
取出一塊火紅的炭
放在爐前的地磚上
不到一會兒 紅紅的炭變回黑色
他不發一語
再將炭放回火爐中
幾分鐘後 那些炭又燒得紅紅發亮
雖然這智者沒多解釋
但那年輕人離開時已領會到 他熱忱失落的原因
這就是教會的第二個意象 神的家
第三個我愛教會的原因是 教會是基督的身體
請大家翻到 哥林多前書12章27節
保羅說
你們就是基督的身子 並且各自作肢體
在這章裏 他繼續探討這個類比
他說:教會是基督的身體 你們是基督的身體
意思就是教會是合一的 我們都是身體的一部分
但也各司其職
人類的身體,有手有眼 非常不一樣
教會不只單靠聖職人員
也包括每一個人
你是教會,你是基督的身體
溫約翰說在一次聚會結束後 一位會友怒氣沖沖地對他說
週末時有人打電話找我 他陷入困境中,需要我幫忙
他無家可歸 他需要食物,援助及代禱
那會友說
他打電話向教會尋求援助 卻沒回覆
我整個週末都在等 但無人回電
最後我只好收留這個人 在家中暫住
教會為何不幫助這樣的人?
溫約翰對他說 教會不是幫了他嗎?
每次你因基督的名為人做事
你正是教會,是基督的身體
世人會看見的
他們會因我們在世上所行的
而決志相信耶穌
所以我們有責任在世上 作基督的代表
第四個我愛教會的原因是 教會是神的聖殿
有一個很頑皮的孩子叫強尼
強尼頑劣無比 他父母也感到氣餒
他們已用盡一切方法馴服他
媽媽無計可施
便帶強尼去見牧師
牧師是一個很嚴厲的人
她帶強尼到牧師的書房去
牧師有一張很大的舖皮書桌
他們相對而坐
牧師打算了解強尼對神的認識
牧師問:強尼,神在哪裏?
強尼非常緊張 他沒回答牧師
他媽媽想 太好了,看來可馴服強尼了
牧師俯身向前,再問他
強尼,神在哪裏?
強尼開始渾身打顫
牧師第三次俯身向前 略提高嗓子問
強尼,神在哪裏呀?
強尼仍沒回答 但這回嚇得衝出書房
衝出牧師家之後 一路直奔回家
媽媽在後面追著,十分滿意
強尼跑進家門看見爸爸就大叫
爸爸,教會的神不見了
現在他們卻要怪到我頭上
可悲的是 有些教會的神真的遺失了
然而那卻是祂應該在的地方
教會是神的居所
保羅說:你們是神的殿
是神的居所
新約唯一論過的教會建築物是 活石建成的靈宮
是由人造成的
保羅說:一同被建造成為 神的靈內住的居所
每當基督徒聚集 就可經歷神的同在
有時候,當人參與聚會 會說:這裡的氣氛真好
有時他們不知何故 但卻感受到神的同在
耶穌說:若有兩三個人 奉我的名聚集,我就在當中
第五個我愛教會的原因是 教會是基督的新婦
在教會主持婚禮 的確是件快樂的事
我喜歡主持婚禮 因為是大喜事
每一個婚禮都是喜氣洋洋的
我尤其喜歡婚禮 其中一個環節
就是婚禮剛開始之時
這裡大多數的婚禮 在下午二時半舉行
新娘花了整個上午打扮
將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
新郎也花上大半天裝扮 雖然不是那麼明顯
新娘到了
她站在教堂後方 在那幾扇門後面
新娘,伴娘及花童都來了
即將成為丈夫的新郎 站在教堂前方
我們會給他提示 他有兩個選擇
他可以選擇面向講台專注等候 直到新娘來到他身邊
我只遇過一位新郎這樣做
他也可以選擇轉身注視新娘
只是他不可以東張西望 因這樣做有點不雅
婚禮開始了
他轉身看著美麗的新娘 踏著紅地毯前來
裝扮美麗來到新郎身旁
那是婚禮中極美好的時刻
每次我主持婚禮 在那一刻我都會感動流淚
但我盡量不讓人發現我流淚
然而當我讀到啟示錄21章2節時 心中特別有領受
經文的內容是 我又看見聖城新耶路撒冷
由神那裡從天而降,預備好了
就如新婦妝飾整齊,等候丈夫
那就是教會
那就是愛
我們先瞥見神要為我們做的
就自然以愛向神回應
那麼,基督徒可以不上教會嗎?
從廣義的解釋來看 不是我們上教會
因為我們就是教會
我曾提過潘靈卓 她在香港服事癮君子多年
她講過一位72歲女士的故事
那女士是個老妓女
她從小賣春,當了60年妓女
她到了72歲時,已年老色衰 不能接客了
就天天坐在城寨中的 妓院門前
那兒十分破舊
她的工作是用小棍子 挑通地下水溝
她是個有毒癮的人 每天在身上注射海洛英
她的腿,手臂已佈滿針孔
只剩背部沒有注射毒品
她正是那種迫切需要幫助的人
潘靈卓領她信主
她生命開始改變
潘靈卓邀請她住進宿舍 後來她重新投入社會
剛開始時,因身心創傷太大 她很難與人合得來
時間久了 藉著與信徒一同起居
她的生命開始改變 心靈得到醫治
後來她結識了曉華 曉華75歲
他倆先訂婚
最後也結了婚
潘靈卓說,他們的婚禮 堪稱世紀婚禮
這女士雖然浪費了大半生
但是當她穿著一襲白紗 走在紅毯的時候
深知道她已被耶穌潔淨寬恕 得著新生命
那就是教會,就是我們
加入教會只有一個方法
就是對神說 神啊,可憐我這個罪人
當我們這樣說,神便接納我們
祂說
你是屬我的,是神的家庭
是基督的身體
你是聖潔的殿
是基督的新婦
我們一起禱告
天父,我們感謝你 給我們新約教會的圖像
是那麼奇妙,令人興奮
是如此美麗
主啊,求你幫助我們每個人 都成為教會的一份子
奉耶穌的名禱告,阿們
譯名統一
Bishop Lesslie Newbigin 牛畢真
Rupertus Meldenius 梅登斯
Jackie Pullinger 潘靈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