訊源:
1 2

當福音與傳統文化相遇 排灣族宣教軌跡

好消息國度瞭望精華 / 好消息新聞中心

台灣原住民族有極高的人數比例接受基督信仰,比平地漢閩民族都高出許多,尤其二戰結束後,有醫療背景的傳教士開始進入部落傳福音,如今各原民教會宣教歷史都已經超過70年,而今年是馬偕博士來台宣教150週年紀念,我們也製作一系列原住民宣教發展專題。 這次先來認識排灣族宣教發展。排灣族在台灣約有10萬4千多人,是原住民族在阿美之後的第二大族,大多數分佈在屏東,其次為台東。今年是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排灣中會宣教76年,根據長老教會的教勢統計,排灣中會在2021年的信徒數為1萬3524人,教會數來到75間,而排灣族的天性,喜愛分享、也很團結,和基督信仰精神有美好的相遇。 排灣族宣教起源於1945年底,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當時屏東三地門鄉鄉長歸順義,帶著長老吳可免一起去拜訪,屏東教會的平地教師許有才,詢問脫離日本統治後,應該要拜什麼神?許有才覺得這是馬其頓的呼聲,神的日子來臨了,幾個月後,許有才與青年們帶著食鹽做禮物,拜訪三地門部落,福音開始傳入排灣族。 1946年三地門教會已開始有聚會雛形,到了1950年三地部落建造了第一間用竹子做的禮拜堂,成為第一間排灣族教會。 在排灣族的宣教史上,因為傳統文化的根深蒂固,基督信仰在傳入各個部落時,都受到很大的衝擊與挑戰,專門研究排灣族宣教史的許松牧師,點出其中的原因。 在屏東來義鄉以南的南排灣族部落,因為交通地理位置容易接觸到不同的文化,民族性特別團結、防衛心強,其中創立,於1957年的春日鄉古華教會,就由幾位對福音有使徒性心志的平信徒創立。他們不害怕貧困環境和族人反對,破除迷信,積極傳福音,不僅轉化部落族人全部接受福音,更積極開拓,甚至成立宣教團隊,將福音傳到力里、歸崇、古樓部落,並設立教會。古華部落曾在1972年遭逢莉泰颱風沖刷淹沒,但族人堅持在建造家園之前先建造教會,奠定了今日古華部落紮實的信仰根基。一生中有50年在屏東各排灣部落傳道的退休牧師游雪金回憶,當年她一邊唸書、還只是傳教師身分時,在古華傳道的情形。 古華有幾位平信徒婦女,超過數十年的歲月一直持守晨禱,關懷族人,為他們禱告,採訪團隊訪問到今年剛過一百歲的古華阿嬤周阿良、以及80多歲的江瑞瑩長老。 長輩們在信仰上有了美好的榜樣,讓族人在生活上離不開信仰。即使離開家鄉,也需要有信仰生活。 1984年,古華有愈來愈多年輕人離鄉背景,到大都會工作,其中有五戶到台南謀職,開始家庭禮拜,1985年正式成立古華教會永康分會,並在2016年獻堂更名為福山門教會。到如今古華族人仍稱呼福山門為小古華,這是一間排灣族在都市中的教會,來看看這則報導。 從排灣族的宣教史,看見上帝在排灣族的工作,排灣族信徒的回應與委身,都激勵著後代,讓福音能夠成為最美的屬靈產業。

影片上架日期: 2022年2月21日
相關影片